Remember | Resist | Redraw: A Radical History Poster Project by the Graphic History Collective.

[Image Description:"The poster has a bright yellow background with a black and white drawing of students posing for a school photo. The title says: 1922-1923 Victoria, BC. Chinese Students Strike Against Segregated Schools. Below the image a quote reads, 'If we accept this, we have no reasons to expect any better results...It is not the 200 children now affected that we have to think of, but the whole of our future is involved in this question. We cannot afford to take any other attitude than the one we have taken.' - Low Kwong Joe,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Canadian Club."]

Biography
作者簡介:

邱文贤,視覺藝術家。她的攝影創作圍繞著身份政治和存在的主題。她專注研究種族,跨民族化和女權主義文化與日常生活的交織。同時作為一名加拿大華裔移民和定居者,置身在這片稱為家的土地上。邱文贤在瑪斯琴、史戈米殊及斯里華圖原住民族祖傳、從未割讓、被佔領的土地(溫哥華)生活、工作、養育孩子。

Website: https://clareyow.com/.
Twitter: https://twitter.com/clarewxy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tudioclareyow/

Translation by Sean Cao
譯者:曹碩

Sean Cao is an artist and translator. He lives and works on the ancestral and unceded territory of the Musqueam, Squamish and Tsleil-Waututh First Nations.
曹碩,藝術家、譯者。他在瑪斯琴、史戈米殊及斯里華圖原住民族祖傳和從未割讓的土地工作生活。

相關文章:

Lai, David Chuenyan. “The Issue of Discrimination in Education in Victoria, 1901–1923.” Canadian Ethnic Studies 19, no. 3 (1987): 47–67.

Madokoro, Laura, Francine McKenzie, and David Meren, eds. Dominion of Race: Rethinking Canada's International History. Vancouver: UBC Press, 2017.

Mar, Lisa Rose. Brokering Belonging: Chinese in Canada’s Exclusion Era, 1885–194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Stanley, Timothy J. Contesting White Supremacy: School Segregation, Anti-Racism, and the Making of Chinese Canadians. Vancouver: UBC Press, 2011.

Stanley, Timothy J. “White Supremacy, Chinese Schooling, and School Segregation in Victoria: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Students’ Strike, 1922–23.” Histor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 / Revue d’histoire de l’éducation 2, no. 2 (Fall/automne 1990): 287–305.

華裔學生罷課反對學校種族隔離

文章&海報作者:邱文贤

在20世紀初的卑詩省,華裔兒童在公立學校被隔離教育是一個熱議問題,並在多個城市嘗試,包括溫哥華、維多利亞、新西敏和納奈莫。1922年7月,維多利亞學區局 (VSDB)投票決定將所有種族上被歸為華裔的學生隔離,和白人學生分校上課。此政策生效的9月5日,華裔學生被叫出教室,排成一列沿街前往新學校。最終抵達國王路——為隔離華裔學生而成立的新學校,一個年長的男孩發出事先安排好的信號,學生們一齊解散表示抗議。

9月5日標誌著華人社區反對維多利亞公立學校種族隔離制度的開始,進行了長達一年有組織的罷課。這次罷課被稱為「黃白分校」,是對此前二十年學校施行種族主義政策的反抗。它標誌著社區團結起來挑戰白人至上主義意識形態和國族建構;在這個意識形態中,華裔被認為是「不可被同化的種族」,並和佔主導地位的白人社會有危險的差異。

學校董事會辯解稱分校對所有人都有利,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回應罷課。並聲稱這一政策無關種族,而是出於「經濟和效率的因素」。在學校董事會的會議上,董事們聲稱華裔學生的出現「拖累了整個班級」。儘管其中許多華裔學生出生在加拿大,英語是其母語也是唯一的語言,但仍被視為在道德、智力、社會方面與白人同齡學生不相符。維多利亞學區局官員還引用所謂的行為不衛生、青春期男孩的攻擊性、以及班級學生過多等理由禁止年齡較大的華裔學生,並轉移年齡較小的華裔學生到唐人街附近的“全華人”學校。

華人社區歷經幾個月向學校董事會請願,要求在隔離實施前廢除這一政策,最終策劃了在鸕鶿街608½號舉行罷課,此地也是加拿大華人俱樂部的所在地 (CCC)。加拿大華人俱樂部是第二代加拿大華裔的協會,由一群在本地出生的年輕人組成——包括商人和專業精英的子女,都曾是維多利亞公立學校的學生。這群人大概被報紙上刊登的密西西比學生罷課故事激勵——在那裏,華人居民一齊動員反對學校的種族隔離。此外,華人軍人在戰時的貢獻增長了自豪感和團結力。在大溫哥華地區,亞裔工人(主要由中國、日本、和印度裔組成)參與了高漲的勞工起義,領導了1919年的大罷工和「一個總公會」(One Big Union)的成立。

在學生罷課期間,僅有不到6名華裔兒童在公立學校上課,這數字在上一年是216名。相反,這些學生入學華僑公立學校——1922年11月為當時遭受種族隔離的華裔學生創立的學校。在白人至上主義排華時代,家長們主張進行中文和中華文化的教育,從而培養對中華民族主義的認同。此外,為了應對仇恨和種族隔離的環境,社區內形成「加拿大華裔」的一致身分認同,並動員其它華人宗親會加入其中。

罷課和學校種族隔離的鬥爭一直持續到1923年。加拿大華人俱樂部成員和盟友積極在報紙上刊登文章,駁斥了維多利亞學區局的錯誤政策,並鼓勵更多維多利亞居民質疑這個種族歧視政策。華人社區最終在8月同意了新的條款。被種族隔離的學生返回原來的學校,除了年齡較小的學生(直到四年級畢業),和需要增長英文能力的學生。儘管罷課已經結束,但部分學校對華裔學生的種族隔離持續存在,並持續到1940年代。

「黃白分校」和原住民兒童寄宿制學校以及黑人學校等種族隔離學校體系相似,都源自白人至上主義——以維持歐洲霸權,加固種族差異並支持加拿大國族建構。聯邦政府於1923年7月1日實施的<排華法案>幾乎禁止所有華人移民,甚至直到1947年法案被廢除,對社區而言都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在卑詩省,和加拿大全國,伴隨著多次移民潮和現在的COVID-19疫情,白人敵視和歧視亞裔持續存在。但是和過去一樣,加拿大華裔繼續動員起來堅決反對種族主義的思想和行為。

備註:

  1. 海報正面引言出自加拿大華人俱樂部主席兼反學校種族隔離協會主席 Low Kwong Joe刊登在1922年10月<維多利亞日報>的信件。
  2. 海報插圖根據1927年國王街學校學生照片繪製,維多利亞市檔案館。
  3. 第三段的文字引用<與白人至上主義較量>書中25頁和37頁。

 

Download - Poster #29: Chinese Translation: Chinese Students Strike Against Segregated Schools
 (PDF)

Posters are free to download for personal, educational, and activist use. See how you can use and support these posters. If you want to exhibit or publish the posters please get in touch.